来源:【常州日报-常州网】
5月10日,常州港码头塔吊林立,满载帐篷、睡袋的集装箱正缓缓吊装上船,目的地是日本和韩国。集装箱内的货品来自常州喜马拉雅户外用品有限公司,这家深耕户外装备领域近30年的企业,如今每周保持两次发往日韩的货运频率,国内销售与国外出口占比各半。“我们开发的自动帐篷、轻量桌椅等亲子露营产品,在‘外贸优品中华行’活动中备受国内消费者青睐。”公司商务负责人蓝青介绍,通过“线上直播+线下市集”的双线布局,企业订单已排至下半年。
这样的场景,是常州推动内外贸一体化的一个缩影。作为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我市正以制度创新为引擎、以产业升级为根基,构建起内贸外贸“双转双促”的新格局。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市已有近60家外贸企业加入“外贸优品中华行”活动,与“龙城嗨购”和全年300多场促消费活动“场场结合”,搭建“平台+场景”立体化服务网络。
在服务网络的助推下,越来越多外贸企业积极拓展国内市场。“这款宠物包以前都是出口海外,现在作为直播间福利、价格优惠。”常州市邦达旅游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明告诉记者,目前线上平台月销售额约50万元,公司通过批发转零售等模式深耕国内市场,增强抗风险能力。
常州爱尔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可骑行行李箱以往主要在亚马逊和阿里巴巴国际站销售,现公司专门组建短视频运营团队,通过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打开国内市场。
为力挺优质外贸企业,江南环球港、青果巷、瑞和泰、苏宁易购等20多家本地优质平台和大型商超“组团”共建“外贸优品中华行”常州商业联盟,提供场地和物流供应链、共采共销渠道以及线上专属流量入口等“硬核”支持。月星集团常州城市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秦晓林告诉记者,江南环球港计划腾出2000至3000平方米的空间,搭建长期外贸商品对接销售平台。
出口转内销并非助企抵御风浪的“权宜之计”。记者注意到,根据《常州市推进跨境电商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到2026年,常州将培育10个国际影响力跨境电商品牌、30个公共海外仓,跨境电商企业超5000家。这背后,是常州对“双循环”的深刻理解——以国际标准打磨产品,以本土思维贴近需求。在长三角一体化的浪潮中,这座智造名城正以制度创新为桨、以产业升级为帆,驶向更广阔的全球市场。
本文来自【常州日报-常州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国际标准造产品、本土思维探需求,常州按下内外贸一体化“加速键”
2025-05-19 11: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