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地怀化文旅行⑨|安江“庙语” 惊艳天下 发布时间:2025-09-11 21:20:00    0人浏览

来源:【湖南日报】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刘涛

第五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即将在怀化举办,全市各地正以新貌迎接省旅发大会的到来。在湖南省洪江市安江镇,一片蕴藏着中华农耕文明深厚基因的土地上,高庙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杂交水稻发源地博物馆、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正悄然成为文旅融合的新地标,为怀化文旅添上一颗明珠。

高庙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高庙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依托距今7800年的高庙文化,再现史前稻作文明的灿烂图景。

高庙遗址于1985年9月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被发现。1991年、2004年、2005年、2024年先后对其进行了四次科学发掘。高庙遗址文化层的最大堆积厚度达7米多,主体遗存属新石器时代贝丘遗址,划分为高庙下层遗存和高庙上层遗存。高庙下层遗存距今7800年-6600年,因出土了大量精美、珍贵的文物,被学术界命名为高庙文化。

高庙文化一被发现,便震惊了世人,这些出土的文物虽然静默,却隐藏着无数历史的密语。这些“庙语”成为解读中华文明新的密码。

考古人员在高庙遗址发掘出土大型祭祀场所、白陶制品、炭化稻谷粒等文物,在出土的陶器中有迄今发现的中国年代最早凤鸟、兽面和八角星等图案。2004年,在遗址中挖掘出一具距今约7000年的女性人体骨骼,其下垫有编织的多孔竹席,比浙江良渚文化遗址发现的竹席要“年长”2000多岁。

从永州的玉蟾岩到怀化的高庙,再到常德的鸡叫城、城头山,水稻在湘西这片山地中生长、既是植物的扩散,也是文明的传播。在四水汇洞庭的水网密布的环境下,高庙的原始信仰、高超制陶技艺,没有理由不沿着沅江走向大江大海。

“高庙文化的一些产品分布得挺广,比如在长江下游、江浙一带、珠江三角洲,都能看到高庙的产品,整个南半个中国都能看到它的痕迹,都有它的影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河南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赵辉表示,“而且它的影响很难说只是物品的流通,它的背后的一些精神上的、思想上的东西,也会伴随着物品的流通,对外产生一定影响。在七千多年前,那么早的一个时代,高庙文化就有如此大的影响力,这也反映出它不是一个一般的文化,它有着极高极重要的地位。”

或许是生活在高山密林中时时与野兽、瘴气搏斗的先民们向往鸟儿的自由,有了最早的凤鸟的崇拜,所以他们的陶器上便有了精美的凤鸟图案。北来的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融入南方就是刚需了,楚人因此选择凤凰而不是龙作为图腾,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高庙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于2024年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积极推进保护利用与文化体验的深度融合。高庙遗址博物馆内,859件馆藏文物无声诉说着距今7400多年的稻作起源,其中白陶器上的凤鸟、兽面纹饰尤其令人叹为观止。

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

沅江对岸,安江农校与高庙遗址隔江相望,彼此直线距离不足1500米,稻作文明在这里有了最好的传承注脚。

这里的杂交水稻发源地博物馆,铭记着袁隆平院士在此培育出杂交水稻、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的伟大奇迹。二者跨越时空,共同讲述着从远古稻作到现代科技的文明传承,也成为洪江市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

步入杂交水稻发源地博物馆,仿佛走进一部生动的稻作科学发展史。馆内不仅陈列着大量记录袁隆平科研历程的实物、文献和影像,更通过多媒体互动、模拟实验等现代展陈方式,让深奥的农业科学变得直观可触。

不远处的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保留着上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的校园格局与科研设施。袁隆平院士曾居住和工作过的旧居、实验室依旧原貌陈列,绿树成荫。“校在园中,田在校内”的独特格局,使这里同时具备历史教育、农业体验与生态休闲的多重功能。

杂交水稻发源地博物馆。本文图片均由怀化市委宣传部提供

白陶岭创意街区则是对高庙文化另一种现代化表达,串联起杂交水稻发源地博物馆、高庙文化馆、农耕民俗馆等场馆,形成浓郁的文化矩阵。街区融科技、体验、文创于一体:洪江稻作科技馆、航天种子馆展现出现代农业的科技魅力;“三星堆遇见高庙”VR项目则让游客穿越时空,感受古文明的神秘对话。

从千年稻作文明的发掘与保护,到现代杂交水稻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洪江市让文化、科技与自然之美交相辉映,让历史“活”在了当下,静待四方宾客来相会。

本文来自【湖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