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乡土“文艺范”古村焕生机 发布时间:2025-05-18 11:14:00    0人浏览

龙潭村的一座名宿 林清智 摄

青少年在萌源村学陶艺。 林清智 摄

“五一”假期,龙潭村迎来众多游客。 陈忠业 摄

一名儿童在浦源村投喂鲤鱼。 林清智 摄

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挖掘我省乡村文化振兴的创新实践,总结各地在艺术赋能乡村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近日,省委宣传部开展“艺术点亮乡村”主题采访活动,组织记者走进乡村,记录“艺”彩纷呈的生动场景,讲述“舞”动乡村的感人故事,直击乡村文化振兴密码。

“看起来简单,上手才知道有多难……”5月15日下午,位于周宁县浦源镇萌源村的月山古龙窑内,拉坯机快速旋转,10多名青年弓着背,手指紧攥泥团。转盘越转越快,陶泥却始终瘫软“不成器”,有人急得叹气流汗,抬起沾满陶泥的手背不时抹一把额头,“手别抖”“慢慢提”的提醒声不时响起。

这样的场景,肖家涨见惯了。他微笑着站在工坊角落,时不时走进人群中,弯腰指点示范。周宁传统制硋技艺是宁德市级非遗,作为萌源制硋世家第七代传人,肖家涨常给游客演示拉坯技法,接待各地前来研学的师生。

当天来体验的年轻人多是周宁职专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同一时间,约三公里外的浦源村鲤鱼溪文创园内,他们的同学正对着古村青瓦执笔写生。

浦源村传承着800年护鱼敬鱼的乡俗,溪流穿村而过,成群鲤鱼甩尾荡开涟漪,与两岸翘角灰瓦的古民居相映成趣。这里因独特的鲤鱼文化获评“中国鲤鱼文化之乡”,写生学生的画笔正勾勒人鱼同乐的场景。离画板不远处,一位老人带着孩童在广场习练护鱼武术,身后的省级文保单位郑氏宗祠内,闽剧唱腔悠扬飘出,数十位村民坐在长凳上,仰头听得入神。

根雕馆、孝道馆、书画院、文创咖啡馆……沿鲤鱼溪石板路溯流而上,两岸由老屋改造的文化空间次第铺展,屋檐下,一串串红灯笼随风轻轻摇晃。走进其中,墨香茶韵、诗情画意扑面而来。

“我们以鲤鱼文化为底色,加入新潮元素,让乡村更有‘文艺范’。”浦源镇镇长陈兆江指着溪边老屋介绍,村里修缮了数十座旧民居,既展示本土特色文化,也引入年轻人经营文创小店,在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之余,带动当地文旅经济发展。

周宁的艺术乡建深耕地方文脉,屏南则选择破局出新。

入夜后的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一座座黄墙黛瓦的老宅子错落有致,亮起暖光——木门推开,里面可能是飘着咖啡香的民宿,也可能是摆满油画的音乐厅;转角处,修旧如旧的小楼里,琴声、歌声与欢笑声从木窗飘出,混着晚风掠过溪畔……

2017年前的龙潭村是另一番光景——荒草丛生,老屋破败,留守村民不足200人。转机,始于一个名为“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公益项目。当年,艺术家林正碌带领团队为村民免费提供油画教学,重塑了这里的文化生态,并吸引全国各地的人前来体验油画创作、感受乡村古韵。

艺术点亮乡村之路就此起步。第一步,是修缮古屋。村委会统一从村民手中流转闲置老宅,再租给创业者改造。2017年底,在福州工作的陈忠业得知消息后辞职回村,成为首批返乡青年之一。村民私下嘀咕:“供他读大学,怎么又回村里了?”陈忠业一边参与村庄治理,一边寻找创业方向。那段时间,他在收获个人成长之余,结识了来此旅游的外地姑娘黄梦婷,两人相识相恋,携手打拼。

2023年,龙潭村的省级非遗红曲黄酒酿造技艺让陈忠业找到了创业切口——他与女友在改造后的自家老宅经营“回村人·龙潭酒博馆”,既展示传统酒文化,又将传统的红曲黄酒与现代饮品相结合,创新推出多款文创产品。“老酒新喝”打开了销路,助他挣得返乡后的第一桶金,也让他成为回村创业的标杆。

返乡潮悄然涌动。熙岭乡党委书记杨林介绍,伴随着业态丰富,2017年至今,龙潭村吸引了600多名外出村民回流就业,还有130多位像梅宏这样的外地人定居成为“新村民”。

杭州人梅宏的故事带着偶然。结束20年律师生涯后,她四处旅行散心。2018年在屏南县双溪镇,她通过公益美术教学学起画画,并慕名来到了龙潭村。眼前展现的自然美景、宁静生活,让她当即决定留下——租下宅基地,八九个月建成“小梅桩艺术民宿”。如今她多数时间在民宿里进行艺术创作,偶尔接待住客。被问及留下理由,她坦言,既有艺术气息的吸引,也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江西人胡文亮与梅宏有着相似的追求。这位曾在吉安从事美术培训的“90后”,2017年考察多地后选择龙潭村——学画画的他被这里自然与建筑之美打动。面对当时仍是空心村的龙潭,他凭借政府担保贷款和对乡村文化的热爱开启创业之旅。

2019年,胡文亮的妻子曾婉珍带着幼子从江西来龙潭团聚。她拍老宅改造过程的短视频意外走红,2020年7月,夫妻俩打造的复合空间“檀舍”正式营业,这里集民宿、小酒馆、私房菜于一体,不定期举办绘画与研学活动。“我们赶上了好时代。”曾婉珍说,她和丈夫虽不再专职从事美术,但工作始终与美相关——在村里举办音乐活动、组织画展,带动村民接触艺术。她认为:“人们都是爱好美的,比如村民学画画看似没什么用,实际上不但陶冶了情操,也吸引了游客。”

杨林深以为然。她说,现在的村民眼里有光。“艺术与乡村的共生,让外来者安放理想,也让当地人重拾信心。”

来源:福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