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和信息化快速发展趋势下,培育青少年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核心素养概念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方面,用以评判一个人是否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及终身学习的要求。然而,当下青少年核心素养培育面临学校资源局限、家庭教育观念偏差、外界环境复杂多变等难题。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高效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为此,应创建家校社共同参与的教育机制,通过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优质资源,搭建完整的帮助架构,为青少年核心素养培育提供全方位支撑。概言之,深入探究家校社协同干预的价值及行动路径,既能提升教育质量,又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家校社协同机制培育青少年核心素养的价值
促进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各自有着不同的教育资源。其中,家庭是青少年早期社会化教育的主要场所,具有道德培育、能力培养和文化传承的作用;学校是专业教育机构,拥有系统的课程体系、专业的教师团队和完备的硬件设施;社会则依托博物馆、图书馆、实践基地等诸多平台,可提供广域的教育支撑。建立家校社协作机制,可冲破传统教学界限,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安排。譬如,学校可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发特色课程、组织主题探究性学习活动;家庭在学校或社会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可改进教育方法,为孩子营造良好成长环境,帮助他们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构建完整的教育生态链。青少年成长具有阶段性特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诸多因素均会影响他们在各阶段的发展。家庭是启蒙场,父母的日常言行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的一举一动,孩子也会在家庭生活中习得某些道德观念和生活习惯;学校是育人主阵地,通过设置系统化课程开展教学活动,可教授学科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作为提供多样化活动场景的平台,能够为价值观念的形成构建良好环境。这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生态圈,其中,教育理念相互衔接、教育行为相互配合,有效弥合了主体间的断层,提升了教育的连贯性、持续性、全面性。譬如,对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可将日常公益行动贯穿始终,通过学校开设志愿者服务课,将体验升华为系统认知;社会则应充分发挥操作训练角色,让青少年在不同场景中深化对社会责任的理解,形成“情感-认知-实践”闭环,有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适应多元社会发展需求。社会快速发展情境下,人才标准已从“单科深潜”转向“多维并举”,即不仅需要精深的专业功底,还要兼备沟通协作的柔性能力、破界创新的跃迁思维与解决真问题的实践智慧。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可为人才培养搭建桥梁,通过家庭赋情、学校赋知、社会赋场,三方资源贯通,能够构建起螺旋上升的实践图谱。在此过程中,青少年可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感受时代脉搏、验证所学、迭代自我,进而把时代趋势转化为个人成长坐标,把复杂挑战淬炼为认识时代发展趋势、适应未来的能力。企业、社会组织等主体可以通过引进行业前沿信息和真实案例来改善教育资源的布局安排;学校则按照社会发展动态更新课程内容,可确保课程始终与时代同频;家庭通过打造一种“微型社会”,可在点滴情景润物无声之中塑造青少年良好的社会化行为。
家校社协同机制培育青少年核心素养的路径
建立常态化沟通与协作机制。可通过家校社联席会议、线上互动平台等方式,构建多主体协同参与的常态化学业评价体系。学校应定期将学生的学业成绩、道德品质、心理健康等总体情况反馈给家长和社会;家长也要向学校定期反馈,如实呈现家庭教育的成败与痛点;社会组织则应同步输送资源与信息,力所能及提供教育资源支持并传递有关活动消息。通过这样常态化的交流途径,各方可随时掌握青少年的成长动态,进而联合制订个性化教育计划。
课程开发与实践活动双轮驱动。要真正实现培养青少年核心素养的目的,课程开发和日常实践应成为双轮驱动的重要引擎。就课程规划而言,学校应整合家庭及社会力量,将真实生活与职业体验融入学科肌理。譬如,语文课程可以依靠社会文化资源,引导学生走进街巷、触摸地方史脉,再以报告沉淀思考;科学课程要联合企业实验室,把最新科研现场变为课堂,让学生在数据与试剂间体验发现的喜悦。当书本知识被生活场景重新点亮,素养便不再是名词,而是一次次可感、可触的成长跃迁。从活动开展角度看,可以共同策划一系列围绕主题的综合型实践,如寒暑假期间的服务工作、企业实习或户外素质提升等。通过不同的课程安排和充实的活动体验,可在真实场景中助力青少年形成核心素养,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融合。
加强师资培训与家庭教育指导。要进一步提升学校教师、家长及社会机构工作人员的协同育人意识。学校要定期安排教师参与相关家校社协同教育专业培训,着重提升教师的沟通协调能力,还要鼓励其采用多种资源整合手段改善教学实践。对于家长而言,可以举办家庭教育主题讲座或亲子互动等活动,促进家长更新教育理念,增强对学校和社会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目的的认同和支持。另外,要对相关社会服务机构工作人员开展系统培训,确保其提供的服务符合青少年成长需求,从而塑造一支专业化、高质量的教育支撑队伍。
完善协同干预效能评价体系。要创建合理的家校社协同干预效能评价体系,全方位观察青少年核心素养培育成果和多方协同执行情况。进一步明确涉及青少年知识获取情况、技能提升效果及价值观塑造情况等的评估标准,同时还要评估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协同过程中各自的投入程度、合作水平及资源分配情况。也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手段,综合运用不同来源、不同形式的真实数据,包含学生的自我判断、家长的反馈意见、教师的评分情况以及第三方组织评定等,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分析法,共同研究所搜集到的相关重要信息,综合提高青少年核心素养培育成效。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