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监测员 到底有多“野”? 发布时间:2025-05-02 10:08:00    0人浏览

■奔跑的青春

编者按:他们是前沿技术的创新者,也是生态守护的践行者,在广东,越来越多青年人走入“旷野”,奔跑不息。即日起,南方日报、南方+推出“奔跑的青春”系列报道,讲述广东青年爱岗敬业、甘于奉献,以青春热诚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故事。敬请垂注。

“郭郭郭,郭郭郭郭”……四月的林间清晨,一阵响亮而空灵的敲击声从林冠上传来。“是黑眉拟啄木鸟。”范宗骥侧起头听了一阵,又拿出望远镜观察,“它一般待在很高的位置,肉眼不容易看见。”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新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这里不仅有绿水青山,更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穿山甲、小灵猫等栖息繁衍。

已在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12年的范宗骥,既是一名野生动物监测员,也是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高级工程师。他和同事们一次次深入丛林开展调查,也积极地把“野趣”带给更多市民游客。

寻迹穿山

“野生动物监测员的日常工作就是野外调查,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到山里观察和记录野生动物。”范宗骥说,进山调查不比游客逛景区那样轻松,有些“宝贝”是必备的。

翻开范宗骥的包,有记录板、铅笔、数码相机、存储卡、三脚架、GPS定位仪、标本签、胸径尺、砍刀、枝剪等工具。

开展昆虫调查要用到的捕虫网、采集瓶、三角纸袋、75%浓度酒精、微距镜头,开展鸟类调查要用到的望远镜、长焦镜头、录音笔等,范宗骥也会一股脑全带上,“无论遇到什么动物都有招”。

范宗骥和同事们所到之处常常是陡坡、密林,每次进山平均要步行10公里,而且会有华南省藤之类浑身长刺的植物拦路。因此,他们的手中缺不了砍刀、枝剪、手套,脚上也少不了一双好鞋。

“尤其夏天爬最高峰,水一定要带足。”范宗骥介绍,这一身装备加上八宝粥、蚊怕水和2至5升的饮用水,少说也有20斤重。但最重(也最重要)的设备——红外相机还未计算在内。他们要在区域内的兽径、洞穴、水源等附近布设红外相机,对野生动物种群及栖息地进行长期动态监测。每当要布设新相机,或者要给已布设的相机更换电池时,范宗骥和同事们肩头的重量还要再增加一二十斤。

至今,科研监测团队已累计监测到鼎湖山900余种野生动物,包括中华穿山甲。2020年,我国将穿山甲属所有种由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提升至一级,伤害穿山甲者可能面临十年以上的刑期。

早在2017年3月,架设在鼎湖山周边的红外相机就拍到了野生中华穿山甲。这是广东境内首次有红外相机拍摄到野生中华穿山甲,此前,野生中华穿山甲已在广东肇庆地区销声匿迹30余年。鼎湖山被称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穿山甲复现此林间,形成稳定种群,正说明这里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鼎湖山保护区管理局局长、研究员夏汉平介绍,目前鼎湖山记录有兽类43种、鸟类277种;同时,还有野生高等植物1948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68种,包括“植物活化石”仙湖苏铁、南方红豆杉等。

“每平方公里发现17.8个新物种,这在全国自然保护区中是很少有的。”夏汉平介绍,以鼎湖山模式标本命名的物种达202种,鼎湖后蕊苣苔、鼎湖耳草等44个物种以“鼎湖”直接命名。

听音辨鸟

到鼎湖山景区游玩的市民游客,不难留意到大路旁几个醒目的标志牌:白鹇观赏区。在这里流连一会,就很有可能碰上洁白高雅、娴静温婉的广东省省鸟——白鹇。鼎湖山的白鹇似乎不怎么怕人,游人走到近处拍照,白鹇还时而振动翅膀,发出短促、连续的咯咯声。

听音辨鸟是观鸟爱好者的基本操作,但对科班出身的范宗骥而言,仅仅听见、看见还不够。

读书时,范宗骥的研究方向是鸟类群落研究。来到鼎湖山后,他主动发挥所长,带领团队开展鸟类监测,摸清了鼎湖山的鸟类“家底”,近些年陆续发现新记录鸟种。2019年,范宗骥和同事们编写出版了《鼎湖山常见鸟类图鉴》,成为当地观鸟爱好者的必备工具书之一,书中的图片很多是由范宗骥亲手拍摄的。

一次次进山、一张张照片,野外调查厚积薄发之下,科研成果不断涌现。2022年底,鼎湖山科研监测团队发现并拍摄到厚嘴绿鸠和楔尾绿鸠,均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和广东省的鸟类新记录。

说回白鹇。1984年,鸟类学家高育仁来到鼎湖山,对山中的白鹇展开了为期4年的系统性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文章。1988年,白鹇成为广东省省鸟,这一系列研究可以说功不可没。贵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白鹇,从密林中飞到游览区路边,成为鼎湖山的“顶流”,也成为自然教育的绝佳媒介。

近年来,鼎湖山保护区管理局科普团队编制了一套《鼎湖山自然教育径学习手册》,其中一课就以白鹇为主题。拿着这本册子,学生们可以像科学家一样观察、思考、记录,在“走万里路”中“读万卷书”。

南方日报记者 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