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昨日15时,深中通道通车一周年总车流量超3155万车次,日均超8.64万车次。
以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为代表的跨江跨海通道群,彻底改变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时空格局。
千万车流平安顺畅
一年减碳21.9万吨
通车一年来,深中通道车流量呈持续上升态势,重大节假日尤为明显。从2024年国庆首日的15.5万车次,到今年“五一”假期当天的18.16万车次,深中通道四次刷新车流高峰纪录。
深中通道是世界首例特长双向八车道海底隧道、水下枢纽互通、海上特长特大桥梁组合工程,运营管理难度大,安全风险高。
从建好到管好用好,深中通道始终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据不完全统计,深中通道开通后,相较原过江路径,一年来共减少车辆行驶里程17亿公里、节约燃油1.1亿升、减少碳排放21.9万吨。近期,有市民在深中通道日出观赏点打卡时,多次看到中华白海豚在海面嬉戏。
诱增过江车流15%
骨干通道赋能湾区新局
当前,深中通道每天通行的车流量,约占跨珠江口车流总流量的五分之一,并呈快速增长趋势,骨干通道的效应明显。据不完全统计,深中通道开通后,诱增珠江口过江车流近15%。以深中通道为代表的一系列跨江通道,正为粤港澳大湾区打开融合发展的广阔空间。
深中通道直接连通了深圳前海合作区、广州南沙新区和中山翠亨新区,三市共建综合交通体系,开通深圳-中山、深圳-南沙跨市公交和旅游专线。中山市交通运输局公共交通管理科负责人孙荣说:“目前,深中公交累计发送旅客近280万人次,形成深中‘无感跨市’通勤圈。”一年来,珠江西岸旅客到深圳机场乘机人数,实现翻倍式增长。在中山翠亨新区马鞍岛海边,新形成的“深中通道日出观赏点”深受市民喜爱,成为网红打卡点。
“港车北上”两周年
超2300万次跨境通行
另一边的港珠澳大桥也迎来“港车北上”两周年。两年前,《广东省关于香港机动车经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入出内地的管理办法》出台,首次为香港单牌车打开北上通道。
6月30日,当香港教师周女士驾驶安装了港珠澳大桥纪念版粤通卡的私家车通过港珠澳大桥收费站,ETC通道的电子屏瞬间完成识别——这是“港车北上”超2300万次跨境通行中的缩影。
2023年6月30日,广东省交通集团属下广东联合电子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发出首张由香港交通银行代扣通行费的粤通卡。“我们打通了粤港澳三地高速通行支付系统,缩短了珠三角9市与港澳的时空距离,促进生产要素高效流动。”项目技术负责人表示,香港车主用本地银行卡就能自动扣缴内地通行费,真正实现了“一脚油门畅行湾区”。
数据显示,港澳车辆ETC安装量从政策初期的5万辆飙升至2025年5月的16.2万辆,增幅超2倍。其中香港单牌车从零起步突破6.3万辆,约占跨境香港车辆的半壁江山。
北上潮起
“一小时生活圈”加“数”前行
每周五傍晚,周末跨境探亲、商务车流就提前到达珠海口岸,形成蔚为壮观的“北上潮”。两年来,数字化给港珠澳大桥带来了显著变化:政策实施初期ETC使用率仅22.8%,人工通道常排长队;至2025年5月,ETC普及率跃升至47.5%,车辆通过收费口时间从数分钟压缩至数秒,整体通行效率提升数倍。
香港医生梁生的行程颇具代表性:“现在到中山父母家只需75分钟。”这样的港人日常生活图景推动大湾区旅游热点车流量呈爆发式增长。2300万次跨境北上通行悄然重塑“一小时生活圈”,便捷的交通服务有效促进粤港澳三地居民交流,助力“人文湾区”建设。
一幅幅湾区新图景,正绘就融合“新未来”。放眼伶仃洋,从港珠澳大桥到深中通道,从南沙大桥到黄茅海跨海通道,再到正快马加鞭建设的狮子洋通道,5条“巨龙”跨越天堑,5条跨江跨海的“黄金走廊”,见证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湾区实践,也将书写更多“路通百业兴”的时代传奇。
深圳晚报记者 董玉含
在广州中山纪念堂聆听年轮低语,“堂木长青”首场古树保护活动圆满收官
2025-06-23 20: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