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断的90分钟 带来启示 秦 睿 发布时间:2025-09-08 05:34:00    0人浏览

一面迎风招展的党旗,一碗热气腾腾的拉面,一群忙碌穿梭的党员干部,在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谢家滩乡拉扎村安置点里,灾害带来的紧张焦虑正被互助温情悄然化解。很难想象,就在两天前的凌晨,这里还笼罩在山体滑坡的恐惧中。这是一场“吹哨人”以高度的警觉捕捉灾害征兆为全村转移赢得宝贵黄金时间的救援,这是一场经过一个半小时全村469人无一人滞留的安全撤离。这场成功救援不仅展现了青海基层应急能力的提升,更为我们提供了防汛工作的宝贵启示。

预警精准,守好防汛第一道防线。化隆县及时启动红色预警,预警信息通过应急广播高效播发,让村民们提高了警惕。精准及时的预警系统是防汛工作的第一道防线。拉扎村党支部书记更登作为“吹哨人”,能够在发现险情后立即上报并组织转移,离不开前期充分的防汛培训和及时传递预警信息的专业研判。防汛工作必须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预警体系,综合利用应急广播、手机短信、新媒体等渠道,确保预警信息到村、到户、到人。

预案完备,转移效率的关键。87户469人,在一个半小时内全部安全转移。这样的高效率绝非偶然,而是来自于完备的应急预案和日常演练。谢家滩乡在前一天的雨情后,乡上的干部就已经全员待命。当险情发生时,37名党员干部迅速赶往现场,与村干部里应外合组织转移。预案中明确了老弱病残孕优先转移到3公里外离医院近的巴燕镇,这种精细化的预案设计保证了转移工作的有序性。

党建引领,基层组织的核心作用。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党员干部用“人背肩扛”的方式,护送村民到安全区域,灾害发生后,谢家滩乡党委通过工作群发动全乡18个村的党员干部参与安置工作,18个村41名党员干部纷纷于凌晨五六点赶到。乡党委书记韩秀梅感慨道:“面对险情我们的乡干部、村干部真扛事!”体现出党员干部在防汛工作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原则,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平急两用,基础设施的韧性建设。谢家滩乡中心学校作为临时安置点,发挥了“平急两用”的重要功能。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此次化隆县的成功实践证明了这项政策的前瞻性和必要性。道路抢通队伍昼夜奋战,谢家滩乡至拉扎村的主线、环线及进村入户所有道路在灾害发生后的43小时就全部打通。基础设施的快速修复能力,是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保障。

这场融合了精准预警、精细预案、坚强基层党组织及迅速抢修的应急救援,正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最佳实践。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化隆实践”——用科学的力量提升防灾减灾能力,用高效的行动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青海日报》(2025年09月08日 第2版:省内要闻)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