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垦黑土洼农场:高寒特色农业绘就发展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7-26 10:30:00    0人浏览

甘肃农垦黑土洼农场地处永昌县西南部,南临祁连山,平均海拔2430米,年平均气温3.3℃,无霜期120天左右,属高海拔冷凉型和内陆沙漠半干旱型气候,主要种植特种药材、高原夏菜、马铃薯、中药材、高芥酸油菜等作物。

△甘肃农垦黑土洼农场万余亩油菜花

7月17日,记者走进甘肃农垦黑土洼农场,成片金黄的油菜花海在山脚下如锦缎铺陈,绵延的绿色马铃薯田垄整齐划一,青翠的高原夏菜基地中,工人们正操作着大型农机在广袤条田间来回穿梭喷洒农药。无人机俯瞰之下,这片土地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产业活力。

然而数年前,黑土洼农场的土地并不如此多彩。受制于高海拔冷凉气候与稀缺的水资源,农场长期依赖经济效益有限的啤酒大麦,“种植结构单一,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曾是真实写照。面对严酷的自然条件,农场摸索出“试验、示范、推广”三步走路径,通过推广优良品种、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种植、机械播种、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高原夏菜种植面积一直保持在1200公顷以上,亩均效益跃升至千元以上,点燃了规模化发展的引擎。

△甘肃农垦黑土洼农场万余亩高原夏菜

如今,黑土洼农场已经建成特种药材保障基地、优质高原夏菜种植基地,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和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四大基地”,特色产业格局清晰可辨:特种药材保障基地与道地中药材生产基地药香馥郁,黄芪等道地品种茁壮生长;绿色无公害高原夏菜种植基地内,娃娃菜、西蓝花、甘蓝等八个品种有绿色食品A级认证;优质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则与高原夏菜形成生态轮作链条,构建了可持续发展模式。

随着离退休职工数量不断上升,农场可统一管理土地面积也逐年增加,结合一直以来各实体产业部生产经营的实践经验,去年,农场成立了农业公司,下设5个产业部和1个马铃薯种薯繁育合作农场,开始进行团队自主规模化经营。

“公司通过整合规划1333余公顷土地资源,由专业化团队负责各基地运营,为土地资源高效管理和市场风险抵御筑牢了根基。”黑土洼农场农业公司副经理张凌绍介绍说道。

规模化种植仅是起点,标准化与集约化管理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农场创新推行“三大一化”(建设大条田、装备大农机、培育大产业、水肥一体化)与“三统一化”(土地统一经营、农资统一经营、农产品统一经营、农业生产技术标准化)管理模式,成效显著:引进GPS导航进行覆膜种植,大农机纵横沃野,沟距均匀,膜面笔直,大农机配套作业面积达到90%以上,效率与精度有了质的提升;智慧滴灌润物无声,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率100%,配合“一膜三带”小径流量滴灌带种植模式和定时定量定轮次的“三定”配水方式,每亩节水30立方米,资源消耗大幅降低;统购统销降本增效,化肥、农药等大宗农资集中采购,平价供应职工,仅此一项每亩节支15元。

△甘肃农垦黑土洼农场万余亩马铃薯

在高原夏菜基地,节本增效的成果被精细量化:通过轮作倒茬、减施氮肥,适量增施生物菌肥、农资统购及智慧节水等组合拳,高原夏菜产业年节本增效192.6万元。

品质是品牌的生命线。黑土洼农场深知高寒环境赋予作物更优品质与错季上市优势,将品牌建设视为打开市场的重要抓手,强化高原夏菜产品质量安全,八大类高原夏菜及马铃薯全部获得绿色食品A级认证,分片区集中管理,确保品质如一;组建专业营销团队,产品远销上海、广州、深圳等高端市场,年销量突破7.2万吨,“甘肃名优品牌”声名远扬,农场也成功获评“甘肃省第十四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荣誉称号。

“今年,我们农业公司团队承担农场3万亩土地,负责特药、高原夏菜等6个产业的种植任务。”张凌绍表示,公司将继续发挥团队自主经营的先锋模范作用,为今后企业对外流转土地和团队走出去创收打下坚实基础。

无人机再次升空,金色油菜花海、葱郁马铃薯田、整齐蔬菜基地与现代化农机交织的画卷在连绵的山脚下恢宏展开。从单一作物到“四大基地”协同发展,从传统耕作到智慧农业落地生根,黑土洼农场以科技为犁、以团队为帆,继续书写着产业兴、生态美、职工富的崭新篇章。

记者:张迈 李发华 屈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