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基层文学创作的鲜活力量,推动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日前,中国作家协会《文艺报》总编辑刘颋、东莞市作协主席胡磊、东莞文学艺术院一级作家柳冬妩在东莞市文联一楼文艺空间,展开一场主题文艺沙龙,与东莞作家畅聊“新大众文艺视野下的素人写作”。
据悉,东莞作为中国制造业重镇,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一个精彩而生动的缩影”。近年来,这座城市不仅以“世界工厂”闻名,更悄然孕育出一批来自工厂流水线、社区市井、服务行业的素人写作者,他们以质朴笔触记录时代变迁与生活百态,形成了独特的“东莞写作群”,成为中国备受关注文学现象。
胡磊表示,不同的地域成长着不同文化的生态,在东莞长期以来涌现了一代又一代的素人写作者,他们长期以来扎根在东莞各行各业各领域,坚持用他们诚实的文字,记录着他们的思想和情感,他们的作品忠实记录着东莞改革开放的生动细节和文明历程。“东莞之所以能够形成这样的文学现象,首先是要感恩这个蓬勃发展的时代,其次就是感谢东莞这座有城市温度的热土,如果没有这样的时代,这样的城市温暖感召,东莞也不会涌现这么多想记录生活、记录时代的素人写作者。”
柳冬妩则从自己几十年在东莞写作的经历切入,分析东莞城市发展中迁徙性与打工文学、素人写作者间的关系。他表示,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东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将近2亿人在东莞奋斗过,工作过,有的人走了,也有一些人留在了这里,迁徙性是东莞文学写作非常显著的特点,东莞的素人写作者很多都是这座城市的“2亿分之一”。 “东莞打工文学可以说是新大众文艺的先声,在东莞这个城市,就有乞丐变成一级作家的例子,这座城市的素人写作者创造了很多文学传奇,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文学生态链。”
刘颋提到,东莞从上到下对文学的重视构建了一个良好的文学生态。从中国作家第一村,到今天来自各行各业的基层写作者,说明东莞的文艺创作正在从输血走向造血,从当年作家第一村设立等引进举措,经过这么多年的繁育,当时埋下的文学种子,已经发展壮大,形成了自我造血的文学生态林,焕发了源源不断的文学活力和生机。 此外,东莞城市的“迁徙性”带来大量的文化种子,在莞生活的人群在安定与流动的矛盾之间造就了文学生机和活力,也造成了基层写作者的蔚为大观。
“人是一个矛盾体,在追求物质丰裕的同时,也渴望内心的安逸。东莞是充满流动性的,同时也是充满包容性的,包容了这种流动性。”刘颋表示,生活在东莞的这些流动性的个体,在渴求安定与置身流动性的矛盾中产生了倾诉和表达的欲望,也造成了基层写作者群体的蔚为大观的生态局面,他们在用文学书写过程中抗衡流动性,安放精神和灵魂,也造就了东莞文学的生机与活力。
南方+记者 章倩倩
受访者供图
【作者】 章倩倩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