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热饭里的营商温度:上城14家社区食堂变身“企业共享厨房” 发布时间:2025-07-28 14:56:00    0人浏览

  中午11:30,杭州市上城区青年路48号的湖滨街道青邻食堂,红烧肉的香气准时飘散。开放式厨房里,负责人钟国兴紧盯着翻飞的锅铲——这锅选用菜场顶级五花肉炖煮的红烧肉,标价20元一份,虽比普通食堂贵上几元,却让附近人保公司的白领小李每周必来打卡三次。

  8公里外,笕桥街道明桂社区的幸福·邻里食堂,6张桌子早已满座。地铁18号线的中铁工人小马带着工友一行六人,踩着饭点进门,熟练地点起菜来。这里是刘三妹夫妇经营的小店,烟火气正浓。

  社区食堂向附近的企业员工伸出橄榄枝,小饭桌承载大需求

  对杭州上城区约12万家企业的员工来说,一顿放心、实惠的午餐,曾是不少小微企业的“心头难”:自建食堂条件不足,外卖价高且难保品质,周边小馆重油重盐……如今,随着全区14家社区食堂悄然转型为“企业共享厨房”,这碗热腾腾的饭菜,正实实在在地传递着营商环境的温度。

  “企业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上城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道出初衷。年初,区审管办牵头推出“为企办实事”项目,该局在认领“就餐无忧”这一项目时,一组调研数据触动了他们:辖区80%以上的小微企业没有食堂,55%的年轻员工将“就餐不便”列为工作中的主要困扰。于是,首批14家试点社区食堂应运而生。

  试点食堂纷纷亮出“企业专属服务包”:有的开辟独立就餐区,让老年人与上班族错峰用餐,互不干扰;有的开发定制送餐,精准投喂;还有的联合社区卫生院,将“药食同源”的养生理念融入为年轻人设计的套餐。

  网红食堂的“年轻化”突围:九折引客,味道留人

  原木风装修、净水器、洗手池一应俱全——湖滨街道青邻食堂是杭州小有名气的“网红”。今年6月,食堂门口挂出“企业员工充值享9折”的海报,消息很快在附近人保公司传开。

  “起初是图个新鲜,没想到这红烧肉真吃出了家的味道。”员工小陈的充值卡已续费三次,“外面25元吃快餐,这里30元能吃到新鲜好肉,加上9折,划算又安心。”

  钟国兴心里有本明白账:9折意味着每单少赚10%,但年轻客群的消费力不容小觑——他们爱加点小菜,晚餐时段还会呼朋唤友来点炒菜。“开业两年,老年客群稳定但增长见顶,年轻人是食堂持续发展的活水。”

  不过,周边缺乏写字楼的现实让年轻客流占比不足30%。他计划下月推出“青年午餐盲盒”,“哪怕少赚点,也要先把更多年轻面孔吸引进来。”

  明桂食堂的专属菜单:从工地到画室的烟火约定

  清晨5:30,明桂社区幸福·邻里食堂的灯准时亮起。老板娘刘三妹麻利地切着当天的第一盆土豆,20分钟后,这里要迎来第一批老年食客。

  “最开始,有个卖空调的师傅探头问 ‘我们能吃吗’,从那以后,企业的订单就没断过。”刘三妹指着墙上的价目表,“肉饼蒸蛋 7 块,大排 9 块,8 年没怎么涨过价。”今年夏天,地铁 18 号线的中铁工人成了常客,小马所在的班组几乎每天都来:“200 块能炒 八九个菜,酸菜鱼、红烧包头鱼换着来,比工地食堂香多了。”

  食堂角落,附近一家画室创始人张云明正和老师们打包午餐。“我们16个老师,一半时间都点这儿的菜。”他翻出手机账单,“五六个菜才一百出头,比外卖便宜,关键是放心——老人能吃,我们更没问题。”

  “这些企业员工就像自家人,他们常来,食堂才有生气。”刘三妹说着,将“企业专区”的牌子摆上桌——12点后,这里就是上班族的天地。

  一碗热饭,一头连着社区的烟火气,一头系着企业的发展力

  青邻食堂的9折优惠能否持续?明桂社区幸福·邻里食堂的夫妻店模式可否复制?上城的探索给出了方向:让公共服务的“公益心”与市场运营的“烟火气”和谐共生。

  区为企服务中心的调研数据揭示关键:午间黄金时段(11:30-13:00),老年顾客骤减至20%,而企业员工的需求恰恰在此爆发。这条“峰谷曲线”催生了“错峰共享”的破题思路——通过设立企业专区、开发商务套餐、提供送餐服务,社区食堂的公益属性与市场活力得以深度融合。

  在小营街道金钱巷社区幸福·邻里食堂,墙上的“药食同源”菜品知识图解让食客驻足,外卖小哥正拿着 9.9 元的盲盒套餐匆匆离开;清波街道清河坊社区幸福·邻里食堂的送餐车刚出发,车厢里码着 20 份为企业定制的午餐 —— 这些场景,共同勾勒出上城 “以食为桥”的营商新图景:让社区食堂跳出 “围墙”,成为连接企业与城市温度的纽带。

  据上城区民政局数据,目前全区14个街道的社区食堂已实现为企服务全覆盖。从轰鸣的工地到静谧的画室,从喷香的卤鸭到养生的茶饮,一张覆盖全域的“就餐无忧网”正在织就——一碗热饭,一头连着社区的烟火气,一头系着企业的发展力。